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各个行业,新闻行业自然也不例外。
林晓华、章于炎于近期推出的《新闻创新与新闻教育转型史研究——以美国新闻媒介为中心考察》便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新闻行业的影响。作者对、《》等五家美国一流媒体的转型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,关注了科技巨头重塑新闻、人工智能新闻、重塑新闻教育等前沿问题。
红星新闻:ChatGPT大火之后,你认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将会如何重塑?
林晓华:在AI(人工智能)应用方面,国内媒体与西方媒体基本同步。近年来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加强了智能技术的应用;财经媒体如每日经济新闻,于2021年启动了人工智能辅助新闻报道。
我们可以看到,部分新闻机构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早有落子布局。在今年ChatGPT大火之后,我认为,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的重塑将会提速增效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自动化新闻。人工智能可在自动生成气象新闻、地震资讯、体育新闻、财经新闻诸方面,以及在新闻校对方面大显身手,从而将记者、编辑从繁杂的初级任务中解放出来去完成深度报道。
2. 增强新闻。从策、采、编、发、传播效果监测诸方面,运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,全面赋能新闻生产流程。
3.可能对现有的媒体运营模式形成颠覆。目前的新闻文本,无论是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,均已数字化。运用人工智能,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与受众个体的消费习惯,形成“自动化调整”“自动化生成专属新闻”“自动推送”的生产链条,形成“7x24小时”的自动生产与推送 ,从而改变媒体的运营模式与盈利格局。
林晓华:个人以为有三个方面。首先,主流价值引领AI。特别是国家级主流媒体,应发挥主体功能,体现主流媒体的水准与担当,以主流价值引领AI,驾驭AI;其次,媒体与媒体人要主动尝试、拥抱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;第三,媒体可借助人工智能政策东风,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。
红星新闻:你对五家美国媒体的转型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,在国内也一直在谈“媒体转型”,你认为国内媒体要做到转型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,关键是什么?
在媒体转型路径,在技术层面上,是可以相互借鉴的。据我对美国一流媒体的转型现状的现场调研,我认为国内媒体深度融合,其关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持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,不断吸纳新技术为己所用。如CNN也很注重新兴技术运用,早在2017年即成立了大数据团队,重点在以传播效果数据来指引内容生产,目前他们还在不断充实大数据团队。
二是重建与用户的联结。目前的媒介用户大多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,四川观察的出圈,即在短视频平台上与用户重建联结的好范例。三是做媒体擅长的事情,生产优质内容。目前的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上的有着海量内容,但优质内容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。
红星新闻:前段时间张雪峰建议大家不要报考新闻学,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。您作为新闻教育者,怎么看待张雪峰的这个观点?
林晓华:我不认同。随着泛传播时代的到来,除了新闻媒体外,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,使得新闻学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实际是变大,而不是缩小了。
我认为,新闻学科值不值得学,因人而异,我的学生中凡是用心学习的同学,最终都有一个好的去向。比如,今年我的一个学生在成都商报实习三个月后,面试上了字节跳动。
当然,张雪峰的提法也给新闻学科敲响了警钟,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确实要感受、认识到媒介生态的巨大变迁,实现现代转型,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节奏。
红星新闻:你在书中提到,媒介生态巨变,新闻教育需要创新与转型;就国内而言,你认为高校的新闻课程是否做到了新闻教育现代转型?国内高校新闻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立应该如何跟上时代?
林晓华:个人认为,国内高校新闻教育体系的现代转型可注重以下方面:首先,办好新闻教育,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。
其次,新闻学院与新闻界结成协作共同体,共同应对媒介生态巨变。新闻传播学科的根基是实践性,这是新闻业界与学界的共识,保持实践性的重要举措即新闻学院与媒体进行项目式合作,将新闻学院的课堂延伸到新闻媒体,如此一来,新闻学院也可知晓媒体的人才需求,培养起来更有针对性m6米乐。
第三,在泛传播时代,培养新媒体人才。目前所有的政务机构、公司均有自己的新媒体矩阵,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新媒体人才需求,应结合这些需求进行人才培养。
最后,对新闻教育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融合教学创新。融合教学创新可从跨学科融合、课程融合、媒介融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。具体来说,跨学科融合是要求学生选修跨专业、跨学科的学分,而且占比例颇高。课程融合,指通识课与专业课融合。媒介融合教学,即进行融媒体新闻报道的教学。m6米乐